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工作 > 发展规划

漯河市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源汇区党务政务门户网 www.yuanhui.gov.cn时间:2017-12-03 作者:

  序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学制定和实施《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着力破解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与“十三五”面临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创新争先、和谐奋进”的源汇精神,深入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务实重干,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下同)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7亿元,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5亿元,年均增长2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9.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2.5亿元,年均增长23.1%。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1:53:36”调整为“6.8:45.2:48.0”。农业生产稳固发展。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生猪出栏达到40万头,三禽出栏达到138.5万只;漯舞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迅速,20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已达36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万亩;培育出石磨坊、美宜家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效益稳步提升,到2015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3亿元,年均增长16.1%,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61.2亿元;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优势凸显,培育出了曙光健士、源德福科技、乐通通信、西盟剑客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企业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汇知康生物科技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5年底,全区高技术企业已达到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7%;全年完成增加值26亿元,年均增长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4%,比2010年提高35.5个百分点。服务业蓬勃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107国道(白云山路)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发展的意见》、《鼓励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发展的暂行办法》等,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区各类市场达到49个,重点市场7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32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4098家;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8亿元,年均增长16.0%。以大商新玛特、新天地、丹尼斯等为中心的核心商圈持续繁荣,昌建外滩、盛鑫五金装饰材料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电子科技大厦、昌建国际广场等项目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纳入市定服务业攻坚行动计划的65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0.26亿元。中储粮物流、豫中南速递物流园、汽贸物流城等园区运营良好,美的家电分销中心初具雏形,到2015年,全区重点物流企业达到25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2家,3A级物流企业3家,填补了我区4A级物流企业的空白;汽贸物流城入驻并运营的4S店达到56家,物流园区达到3家。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培育出了豫中南速递电商产业园、漯河市三莎舞蹈用品有限公司等电子商务企业17家。2015年5月全市服务业现场会在我区召开;2015年12月河上街民俗文化街、昌建外滩商业街被命名为河南省第一批示范特色商业街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前四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29%,已超额完成了市定“十二五”期间下降14%的目标任务,连年获得全市节能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进展。产业集聚区西扩7.8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3.96平方公里;建成“三横十一纵”道路网45公里,完成绿化36.6万平方米;公共交通、卫生服务、餐饮配送等配套逐步跟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医疗器械、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先后建成了曙光健士医疗器械产业园、西盟健客乳品工业园、源德福科技、吉顺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2015年,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94亿元,年均增长32.3%;实现税收4.2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3.5亿元,年均增长18.6%;“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吸纳就业4.2万人。在2014年度全省集聚区考核综合排序中,绝对量指数在全省180家产业集聚区中位居第32位,发展指数位居第16位;顺利进入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行列,并荣获“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特色商业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自2012年12月份批复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规格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短短三年时间就取得了显著成效:编制完成了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三规合一”;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扩区调整,规划总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2.62平方公里。建成了神州鸟园、时代广场、全国村长论坛纪念馆、金凤凰大酒店、河上街古镇、丝绸之路淘宝街、红桃K酒店、凤凰客栈、中影国际影城等,启动了毛寨城市综合体、源汇寨、生态步行街、大唐凤凰府、嵩山南路改造等项目。完善了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开源景区创建为AAAA级景区。到2015年底,区内入驻服务业企业达到150家,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5家,从业人员达到1.14万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在2014年度全省172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综合排序中,绝对量指数位居第28位,发展指数位居第25位,遥遥领先于全市其它县区;多次代表漯河市参加全省“两区”观摩,并连续获得小组第一名。

  ——城乡面貌呈现较大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3%。“两改”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南关一期、马庄、三里桥一期、挂刀营一期、东吴庄一期、毛寨一期、锦华国际广场、漯河世贸中心、人民路城市综合体一期等区域房屋征收工作,安置房建设同步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征收房屋136.5万平方米,启动安置房建设131.6万平方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先后投入资金2160万元,对五一路、桂江路等82条道路进行改造整修,硬化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累计解决了8.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户用沼气5000座,新(改)建乡村道路94.2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837户。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突出做好“两城同创”工作,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先后完成了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区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土地、宅基地确权改革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医药卫生体制、财税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外资大幅增加,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达到144.6亿元,其中省外引资120.1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9965万美元,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897.5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到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20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30元,年均增长13.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有序展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干部教师职工工资津贴不断提高。就业创业力度加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7659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137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投资1.3亿元的许慎小学新校区和投资1亿元的格瑞特国际小学,新建和改扩建了漯河叔重幼儿园、空冢郭大庙王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新开工了漯河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顺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迅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支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源汇区人民医院,改造了空冢郭卫生院、源汇区中医院,开工建设了源汇区疾控中心,新建了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批村卫生室。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区。建成了检察院技侦楼、开工建设了司法局业务用房项目,政法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科技、民族宗教、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第二节“十三五”面临环境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我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综合研判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既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严峻挑战。

  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外部看,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城市发展“五大统筹”等战略部署,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为我区扩大开放、争取政策、汇聚资源提供了更多“机会窗口”。二是我省深入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以及持续提升发展载体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措施,将催生更多政策、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惠及我区。三是我市提出了聚焦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一区两城一中心、聚焦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四个聚焦”的工作布局,为我区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网络经济强市建设,互联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空间,为我区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我区看,一是二次区划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以商贸物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经济增长较快,为我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两区、两改、两河、两带”布局建设稳步推进,载体作用更加显现:产业集聚区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特色商业区在建和续建项目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进展顺利,腾出了很多项目建设用地;沿沙河、澧河一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沿河开发进展顺利;白云山路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漯舞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这些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三是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劲足,为“十三五”发展取得更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

  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全区具有支撑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部分中小企业尚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效益不高,积蓄工业实力、备足发展后劲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区级金融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过高,导致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投资扩张乏力;由于区域较小,我区土地整理挂钩严重不足,项目建设用地困难,加之受占补平衡指标所限,土地瓶颈越来越明显;三是随着经济持续下行,财政增收压力加大,用于完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财力有限,民生改善任重道远。

  面对新的重大机遇和诸多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准确把握源汇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应时合势、顺势而为,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防风险,推动全区“十三五”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第二章“十三五”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以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为总揽,持续实施五大战略,紧紧围绕“两区、两改、两河、两带”发展布局,着力扩总量强实力、着力上项目稳增长、着力强商贸聚繁荣、着力抓创新增活力、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总体布局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着眼“十三五”战略全局,我们要切实抓好“四个突出”:

  ——突出一个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我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突出“四两”发展布局。即以“两区两河两改两带”布局为抓手,抓载体、优布局、提层次、增亮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突出“四大”攻坚工程。“服务业提升”工程。即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结构增长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网络经济强区”工程。即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契机,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物流网技术和应用。同时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蓝天碧水”工程。即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富民”工程。即突出政策引导,实施激励机制,激活创业主体,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突出“四动”战略举措。项目带动。即把“十三五”发展任务细化量化为具体实在的项目,强力抓好项目,多方运作项目,扎实推进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带动发展、推动工作、促进落实。改革促动。即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即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企业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城乡联动。即突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联动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四个突出”事关源汇区“十三五”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四两”发展布局是总定位,“四大”攻坚工程是总引领,“四动”战略举措是总抓手。“四个突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源汇未来五年总体布局。

  第三节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赶上或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前突破5.7万元。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到2020年,城区面积力争再扩展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市外省内资金、省外境内资金及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第三章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积极跟进中央、省、市出台的改革事项,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和体制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坚决消除各种隐形壁垒,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金融、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动各类要素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优化配置。深化国有土地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征地等制度改革,促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改进预算管理、明晰事权和支出责任等为重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全面公开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部门的预决算。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全流程公开审批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建成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源汇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创新。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源汇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建设项目环评机制、旧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工作推进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林业生态提升机制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二节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推动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再上新台阶。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新招商引资理念,拓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网站,加大网上招商力度。突出重点区域招商,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中介牵线、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招商运行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引进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企业投资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及时调整、补充、完善利用外资项目库,做好利用外资前期工作,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以国内外500强、中央企业、大型公司、国内外高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依托重点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吸引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公益事业等领域。

  ——努力改善开放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规则,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种偷税、骗税、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有效控制行政管理成本,切实降低投资者的创业成本。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和鼓励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查处和督办外来投资者投诉案件,营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

  第三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力军作用,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探索新的筹资融资方式,积极探索推广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增加有效投资,拉动我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组建区金融办,逐步建立我区的金融体系;利用好郑州银行和我区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我区项目的融资投入。加强项目储备,推进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布局。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围绕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工业转型升级、高成长服务业推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等6大领域,筛选谋划“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59个,总投资968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699亿元,力争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第四章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推动全区服务业发展提速、规模做大、水平提升,着力构建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2%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围绕“两区两改两河两带”布局,加快形成“两廊(沿沙河和澧河现代服务业走廊)两带(107国道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漯舞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带)三区(商贸核心区、特色商业区、汽贸物流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全区服务业集群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两廊”。紧抓沙澧河大二期开发建设和“两改”机遇,围绕两河三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沿河现代服务业走廊。沿沙河南岸,以东吴、挂刀营、南关城中村改造为契机,重点推进恒大(漯河)休闲餐饮商业街、永信•伯爵山商业街等项目。沿澧河北岸,107国道以西区域,重点推进滨河风情商业街项目建设,配套建设通信金融、餐饮配送、购物超市和餐饮休闲服务,发展娱乐、文艺演出、KTV、咖啡屋、特色餐饮等业态;嵩山路以东区域,启动丁湾村城市综合体,建设多个高层地标酒店、商业休闲广场等项目。沿澧河南岸、三里桥区域,完成三里桥城中村整村改造,规划建设汽车产业园、企业总部经济园等项目。

  ——“两带”。一是打造沿107国道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澧河桥北区域,加快建设双河•威尼斯花园、恒大•名都、奥林匹亚等高档住宅项目,引进知名商贸、金融、餐饮娱乐企业入驻,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酒店、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集居住、商务、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商务区。澧河桥南区域,建成瑞通国际汽配建材城等项目,配套建设公寓式写字楼、商务酒店,升级改造豫中南建材批发市场,加快推进豫中南建材家居财富港项目,扩大市场辐射力和竞争力。漯平高速以南区域,完成豫中南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漯河市龙和第四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广通物流园等项目,规划建设豫南海关保税仓储物流园、博鳌物流园等投资超10亿元的大型项目。到2020年,沿107国道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初具规模,形成现代服务业十里长街。二是打造沿漯舞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带。漯舞路两侧,重点发展日光农业温室、蔬菜农业大棚、露地蔬菜、苗圃林果、特色种植养殖等都市观光休闲产业园,形成集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农家乐园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带。

  ——“三区”。一是商贸核心区。依托城市核心商圈传统服务业发达优势,着力提升以交通路和人民路为轴的“金十字”核心商业区。鼓励支持大商、丹尼斯等大型商业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营销手段和管理水平,大力提升业态层次。完成昌建国际广场、人民路电子科技大厦、锦华国际、漯河世贸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引进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拓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办公等其它业态。启动漯河世纪城、人民路城市综合体(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商贸核心区提档升级,打造集商贸、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辐射豫中南的商业中心。二是特色商业区。以特色商业区扩区为契机,围绕“特”字做文章,重点做到“三个建设”:加快设施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参与特色商业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商业区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以“两改”和“退二进三”为契机,稳妥推进毛寨村综合体改造和热电厂、华强等企业的“退二进三”工作,完成市看守所、中裕加气站等单位的搬迁工作。“十三五”期间,新建改造区内道路、水网、电网、燃气等各类管网设施32公里,到2020年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推进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区域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抓招商、上项目、促提升、增效益。建成源汇寨、大唐凤凰府、生态步行街、综合养老服务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大唐河上街、大汉河上街、民国河上街等项目建设;强力推动新扩区域开发,重点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加大时代公寓、金凤凰大酒店、时代广场MALL等商务楼宇的招商力度,吸引王府井百货、银基百货、大唐会展中心等项目进驻。突出品牌建设。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思路,规范提升业态、聚焦锤炼特色、整治优化环境,着力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运营管理规范、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精品特色商业街区。进一步挖掘河上街商业文化、漯河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古玩字画市场、陶瓷、旅游纪念品、百货超市的招商、培育与提升,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商业区,打造漯河乃至河南知名品牌。到20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新入驻企业135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税收3.5亿元,就业人员达到2.8万人,进入全省十快、十强特色商业区行列。三是汽贸物流区。积极推动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升级改造,持续招引知名品牌入驻,建设中国•源汇名车大道,打造区域汽车交易、结算、服务三大中心。按照规模适当、功能完备、业态先进、多式联运的发展理念,支持龙和、广通、隆华等重点物流企业,率先开展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示范应用,同时规划建设新专业物流园区。到2020年,新引进4S店14个,力争达到70家4S店170个系列车系,销售额50亿元,税收超500万元。

  第二节突出抓好服务业发展重点

  以扩张规模、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创新机制为方向,把服务业发展成为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构建“四四一”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四种优势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会展、中介服务、养老服务、总部经济四种新兴服务业,稳妥推进房地产业,努力实现我区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着力推进物流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重点打造“三个基地”:一是打造交通运输物流基地。依托京广铁路、漯平高速、107国道等便利条件,在稳步发展仓储配送、中转分拨、加工包装等物流中心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商品展示与贸易、信息中介、设计咨询、教育培训等新业务,引导物流中心向高端发展,建设华强物流园区、豫中南仓储物流港等综合物流园区,把我区打造成为豫中南重要的现代化物流基地。二是打造粮食物流基地。依托粮食生产加工优势,积极发展以中储粮漯河物流、石磨坊面业、美宜家面业、河南香雪等为引领的粮食物流,把我区打造成为影响全省的粮食物流基地。三是打造电器物流基地。依托大商、海信、苏宁、美的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在我区设立分销中心,带动家电物流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美的物流园(二期)等项目,把我区打造成为豫中南电器物流基地。“十三五”期间,培育出年物流交易额超10亿元物流园区5个以上,超5亿元物流园区2个以上;全区重点物流企业达到45家,培育和新引进4A级物流企业5个以上,3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围绕我区电子商务发展实际,狠抓载体平台建设,加大电商龙头企业引进,努力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引导我区曙光健仕、开源集团、西盟剑客等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应用电子商务,重点支持一批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网上开店,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加强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孵化,支持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和再就业。二是健全电子商务平台体系。支持我区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向市内外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以阿里巴巴·漯河吉顺生态电商产业园为龙头,带动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漯河泓方电子商务园区、汇成电子商务园区、颐高电子商务园区等。三是完善电子商务配套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探索建设具有我区特色的综合性电商配套服务体系,开发运营漯河商贸物流服务网络、手机微信平台和手机APP系统,实现“网上漯河、掌上源汇”,促进传统商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1-2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或产业园区,培育10家市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到2020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亿元。

  ——强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都市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定位,重点建设和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深挖漯河河上街和抗战受降文化,建成宝石水晶广场、婚博广场等,继续举办河上街庙会、河上街灯展、中原淘宝节、中原风轱辘节、菊花展等活动,炒响炒热古镇旅游热度,新开辟国内、省内旅游线路,打造“中国十大乡愁村庄”。挖掘问十乡的问津文化、大刘镇的二里头和风宪里文化、空冢郭镇的唐王冢和田楚庄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村与休闲农庄,打造一批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以中华名吃休闲街等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入驻,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商务酒店。“十三五”期间,开源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亿元。到2020年,新建、培育和改造四星级、五星级酒店若干家。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围绕建设豫中南商贸中心的目标,加快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商贸流通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提升重点市场。重点引导千盛百货、新天地商业步行街区等大型商业市场,不断巩固提升自身优势和竞争活力,逐步形成高中低有序竞争、差异化特色鲜明、大中小充满活力的核心商业圈。二是改造专业市场。推进五金机电市场、灯具市场等的升级改造,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强化对家•盛世家居广场等的规范管理,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促使繁荣稳定。三是完善流通网络。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加强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络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十三五”期间,新建、培育年批零售额超2亿元的商业中心10个以上,新建、改造和培育专业批发市场12个以上。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商务会展业。充分利用现有会展设施,规划建设大唐会展中心,加快完善酒店、交通、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积极发展会展业;通过代理、移植、并购、合作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来我区举办。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公证、会计、审计、信息、评估、广告、研究咨询、计算机服务、认证、贸易代理、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各类商务服务和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总部经济。依托外滩商务酒店、汇成商务中心等,改造和新建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商务楼宇,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激发城区经济发展新活力。到2020年,培育纳税超千万元商务楼宇5座以上;引进总部企业10家以上。

  ——稳妥推进房地产业。鼓励支持开发企业创新发展思维,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提供切合城乡居民需求的房地产项目。加快两河三岸高端商业地产的发展,为带动城市商业发展活力提供支撑点,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潜力。继续加大购房扶持政策,消化存量,实现房地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房地产销售收入71亿元,税收14亿元。

  第五章加快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

  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优化企业梯次结构,提升集聚发展水平,打造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资源节约、效益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利润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一节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举措,围绕我区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做强做大“两大集群”(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全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注重发挥曙光健士、汇知康生物科技、美凯生物科技等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及相关配套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集原料、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源汇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引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项目15个以上;到2020年,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源德福电子、诚和通信设备、吉顺生态电商产业园等龙头作用,不断加大与联想、松下等电子行业巨头的合作,着力发展计算机配件、手机配件、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把源汇区打造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个以上;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第二节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按照发挥优势、战略引进、重点突破的要求,以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市场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集聚发展吸引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总数突破1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1家。

  ——壮大企业群体。一是育强骨干企业。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工业优化升级”计划,积极推动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将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土地、融资等要素资源集中向骨干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扩张裂变,做大做强。二是发展中小企业。以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小巨人”企业融资培育工程、“小升规、中升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载体,引导中小企业推行精细化、柔性化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发展。三是培育创新企业。重点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研发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和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成长性好、人才支撑作用强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四是推动企业上市。加大上市资源挖掘培育力度,推动有条件拟上市企业做好与证监会、省金融办的沟通衔接工作,争取尽快获得批准。重点瞄准创新型、科技型、高成长型等优质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分类辅导,促使企业上市,重点抓好三剑客奶业、源德福科技、美凯生物、神州鸟园等企业上市工作。到2020年,力争在新三板上市企业达到3家以上。

  ——优化工业结构。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考虑资源能源、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我区产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高效发展。提升福润纺织、世通塑业、力源橡胶等传统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其向高精优延伸发展。推动三剑客奶业、石磨坊面业、美宜家面业、德利食品、三笑食品等企业向中高端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做强我区食品工业,到2020年,力争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二是优化企业结构。推动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形成以上市企业、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企业组织结构。重点实施骨干企业链条式发展战略,突出集团优势,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和项目开发,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立足全球配置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全球化,延伸和优化产业链,推动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一是突出管理创新。坚持把优化企业内部机制作为提升企业素质的立足点,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管理创新来降低经营成本,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三是推动品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到2020年,力争河南曙光健士集团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全区市级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5家和1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个,河南省名牌产品达到10个,河南省著名商标达到8个,省级以上品牌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20%以上。

  ——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程。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为全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考核和评估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互联网。“十三五”期间,力争创建全市“两化”融合示范区。

  第三节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

  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持续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55亿元,从业人员达5万人,成为省“二星”产业集聚区。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坚持按照城市景观道路标准,推进西扩区域路网及配套绿化、亮化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围绕设施齐全、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十三五”期间,新建道路2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架设自来水管网20公里,铺埋天然气管网20公里;建成公租房16万平方米,完善学校、医院、金融、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产业集群提速提质。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整合,围绕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延伸,突出招大引强,实施项目攻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百亿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形成医疗器械、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集群。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益生生物制剂、安全自毁式注射器、诚和通信基地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持之以恒狠抓招商,招引世界500强、中国百强、国内行业龙头企等具有较强集聚效应的企业向沙澧产业集聚区集中,实现产业承接的链条化、集群化、集约化。“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引进企业40家。

  ——支持专业园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定位、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联动开发、集聚发展”的思路,围绕产业定位,结合集聚区西扩,规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孵化园、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到2020年,集聚区内各类专业园达到一定规模,特色优势引领作用凸现。

  第六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产业增值、资源利用和效益提升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致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依靠科技增效益、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结合新一轮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规范和引导农民以转包、出让、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流转承包经营权,使土地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优良品种引育步伐,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配套技术,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带动农作物增产增效。到2020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13.6万吨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8万亩,达到12.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

  ——构筑现代农业格局。结合全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实际,重点围绕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都市生态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着力构建“一区一带四点多园”的现代农业格局,打造具有源汇区特色的“农业盆景文化”。

  一区。即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白马路、坡大线、漯舞路三角带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瓜果花卉、露地蔬菜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到2020年,区内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

  一带。即漯舞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加快推进沿漯舞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林果苗木、特色种植养殖等集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农家乐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四点。一是特色蔬菜示范点。以绿港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主,以空冢郭镇、大刘镇、问十乡等为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品种和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加快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5万吨、产值5亿元,培育1—2个在漯河乃至河南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产品。二是花卉苗木示范点。以豫中南芊源花卉批发市场为主,以干河陈乡、空冢郭镇等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到2020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总产值达到1亿元。三是水产养殖示范点。以众康养殖为主,以问十乡、大刘镇、干河陈乡等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档次,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建设一批集休闲、垂钓、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到2020年,水产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万吨、总产值达到1.5亿元。四是畜禽养殖示范点。以空冢郭镇禽(蛋、肉)、生鲜乳类生产基地、问十乡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双汇万中禽业发展有限公司肉鸡生产基地为主,以空冢郭镇、问十乡、大刘镇等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规模养殖水平,着力培育优势畜产品,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以上;全区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00个。

  多园。即各类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干河陈乡、空冢郭镇和漯舞路、皇十路、干西路沿线为重点,依托小村铺村都市休闲观光园、丽景园林科技示范园、咱家蔬菜农业示范园区、芊华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投资3.6亿元漯河绿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新发展各具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以上。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支持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等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利益关系,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到2020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以上。

  第二节完善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大对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实施节水灌溉、排水除涝、农田林网、田间道路、农田电网、土壤改良、结构调整和管护创新等重点工程,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我区粮田的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基本实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十三五”期间,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广泛开展示范合作社建设行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实现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建源汇区现代农业联合会,打造互助交流平台,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引导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00个,参加农户比重达65%以上。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创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组织各类农业主体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帮助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到2020年,全区“三品”认证有效数达10个以上。

  ——推进扶贫工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户因人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确保2016年全区1200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七章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布局优化、衔接紧密、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

  第一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突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开源新城、沙澧产业集聚区)两镇(空冢郭镇、大刘镇)”为重点,实施“中优南扩西进”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健全机制体制,统筹推进城区、小城镇和新农村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区带动能力。坚持扩大外延与丰富内涵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城南、城西复合组团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特色亮点,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中优。即中心城区上档次、提品位。依托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实施城市综合体开发,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现代街区,丰富内涵,提高品质。“十三五”期间,建成昌建人民路城市综合体、锦华国际广场、漯河世贸中心、长江国际广场、永信伯爵山、恒大名都等项目;加快推进漯河•世纪城、东安街尚都商务中心、老二中区域、老寨里区域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五角商业广场等项目。

  南扩。即开源新城扩规模、出形象。依托源汇区特色商业区,整合区域内干河陈村、闫庄村、大荆庄村、毛寨村、姬崔等城郊村建设,加速推进6.3平方公里的开源新城建设,使之与中心城区高度融合,重点发展休闲购物、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和楼宇经济、特色餐饮、商业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优势明显、综合配套完善、社区管理文明、基础设施完备的漯河南部新城,使之成为展示漯河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和会客厅。“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毛寨、姬崔、闫庄、大荆庄等村改造;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

  西进。即沙澧产业集聚区抓机遇、快推进。抓住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速完成石武高铁以东区域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石武高铁以西区域开发建设,统筹推进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卫生、商务办公、金融、文化休闲、学校等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加速人口集聚,推动产城融合,把沙澧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高地、吸纳就业的平台、城镇发展的新区。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

  ——加强小城镇建设。大刘镇积极推进以镇区为依托的大刘中心社区建设和实施以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的镇区改造提升工程,拉大镇区框架,改善镇区面貌,提升镇区品味,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镇和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空冢郭镇充分发挥近郊型乡镇优势,与沙澧产业集聚区形成融合发展态势,实施排水、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院、学校、文体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小镇,成为承接城区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域。统筹推进问十乡小城镇建设,按照“突出重点、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把问十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打造独具特色、功能完善、宜工宜商的中心镇区,成为面向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市近郊村、产业集聚区周边村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引导点建设。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断头路打通、村与村连接道路硬化等问题,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十三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75公里。

  第二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集聚功能。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辖区内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通嵩山南路、祁山北路、太行山南路、柳江东路,完成汉江路、太白山路澧河南贯通工程,规划建设干西大道,对五一路北端、民主路、受降路、井冈山南路等进行升级改造,统筹做好城市供排水、管线入地等工程,完善城市配套建设。到202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滨河生态宜居城区。

  ——加强城市管理。持续开展“创卫”工作,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和“七小”行业整治力度,强力解决影响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两改”工作。按照“积极稳妥、统筹谋划、先易后难、规范运作”的总体要求,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依法依规,扎实推进新启动项目的房屋征收工作,同时坚持“征建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确保被征收群众按时回迁。“十三五”期间,稳妥推进建成区和规划区内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房屋征收工作;完成华强、化工厂、冶金厂、车辆厂等企业的“退二进三”工作,规划建设二号城邦、“尚书房”智慧文化广场等一批集商务、休闲、娱乐、住宅为一体的高档社区。

  第八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城乡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源汇。

  第一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推进污染治理,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蓝天”工程。通过“压煤、治污、降尘、控车”,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压煤”:加大燃煤锅炉改造,加快城市集中供热,推行农村煤改电、户用沼气工作。“治污”:严格项目审批,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油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焚烧秸秆、垃圾,加快建成区内企业“退二进三”步伐。“降尘”:推行建筑绿色施工,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坚持城区洒水作业。“控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淘汰黄标车、禁驶无标车,推广环保节能车辆,鼓励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十三五”期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列。

  ——实施“碧水”工程。通过“保护、处理、修复”,推动水污染治理。“保护”:深入开展澧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处理”:进一步完善沙澧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加快推进唐江河(马沟)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修复”: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危险物堆放场垃圾填埋场及工业园等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澧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农村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推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完善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推动城市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到2020年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规划新建2个垃圾处理厂,年新增垃圾处理能力22万吨。

  ——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村污染连片整治力度,确保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集中处理的达到80%以上、分散处理的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实施“生态惠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改善全区人居环境。

  ——实施绿化美化。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活动,在全区形成“城区园林化、村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工程。着力构建“四廊、多网、多点”的林业生态网络系统。“四廊”,就是建设“两横(南洛高速和S330省道两条东西向生态骨干廊道)两纵(石武铁路和G107国道两条南北向生态骨干廊道)”四条生态廊道防护林带;多网,就是在河流、沟渠等水体岸边建设水源涵养林生态隔离网;多点,就是以空冢郭镇、干河陈乡2个卫星乡镇和大刘镇1个重点乡镇为主的城镇绿化生态点。实施农田防护林工程。结合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建设配置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构筑生态屏障。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以创建市级园林式乡镇、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为抓手,扎实推进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村庄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绿化建设。实施城区生态提升工程。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沙澧河大二期开发、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街头游园建设等,扎实开展单位、小区美化活动,实现建成区内背街小巷绿化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造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5%和20平方米;新增省级绿化模范乡镇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0个以上,市级园林式乡镇3个。

  ——狠抓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造林绿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维护生态健康安全,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网络。“十三五”期间,力争实施生态文明重点工程15项,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

  ——建设美丽乡村。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5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5个,省级宜居乡镇1个;“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节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实施“低碳源汇”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社会。

  ——突出抓好节能工作。推进新型节能技术的普及利用,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垃圾发电、水力发电等新型可再生资源;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总投资8亿元的1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尤其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力争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年实现节能量3200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控制在市定目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全面综合利用,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等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5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到2020年,沙澧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为全省循环化改造示范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低碳企业、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创建活动,加快低碳城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创建省级低碳示范社区10个以上。

  第九章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实现全区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促进就业创业创新

  ——加大就业创业力度。实施创业富民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形成“全民大创业、全民创大业”局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完善全民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完善全民创业项目库,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进会,提高创业成功率。强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批门面型、市场型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孵化能力,满足不同创业者的发展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新创建市级综合性孵化基地2个,发展区级综合性孵化基地5个。

  ——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万众创新活力,提升大众创业质量,努力打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平台,全面推动全区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和产业集聚优质高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沙澧产业集聚区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大力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坚持招商引技并重、引才育才并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到2020年,全区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

  第二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做好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项配套改革,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和岗位,尤其是加快发展创业和就业成本较低、增长潜力大的服务业,尽可能多的吸纳劳动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主城区要素集聚的优势,按照宜农则农、能工则工、会商则商的原则,引导鼓励更多城乡居民创业,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全力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新老制度平稳衔接;加强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规范企业年金管理;引导广大适龄农民踊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确保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以及最高支付限额,保障群众受益水平。统筹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4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3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9万人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万人以上。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制度,继续实行居民购房补贴制度,满足住房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我区人口老龄化挑战,统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共同发展,统筹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协调发展,统筹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旅游等互动发展,整合公办养老机构资源,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全面建立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建大刘镇中心敬老院,改扩建问十乡中心敬老院,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产业园2个;到2020年,全区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50张以上。推进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城区新建小区和乡村小学建设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性幼儿园,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建幼儿园10所,改扩建幼儿园10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合理优化教育布局,推进教师城乡交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进一步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通过“两个统一、两个巩固”,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教育领域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十三五”期间,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均保持100%。注重普高和中职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更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在沙澧产业集聚区迁建源汇区中等职业学校;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十三五”期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加强学校少年宫建设,丰富流动儿童的课余生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合理定位,提升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健全教师继续培训、新招聘教师优先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等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财政投入、上级扶持、社会办学、PPP模式等多种融资方式,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以薄弱学校为重点的办学条件,同时依托北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名校带动战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几所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质量优质的学校。“十三五”期间,全区改扩建学校15所,新建学校5所,其中加快推进漯河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在沙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到2020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第五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城区。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区电子图书馆。坚持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全面进行,节庆文化、假日文化、专题文化普遍开展,公益电影、戏迷擂台、文艺演出、舞蹈培训、全民阅读等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突出源汇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打造源汇特色文化品牌。“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三个一批”,既依托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资源,重点办好民间艺术大赛、月末文化广场等活动,打造一批文化艺术之乡;充分利用河上街古镇、抗战胜利纪念馆等景点,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源汇寨等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工作,加快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工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建设区非遗展厅和7个乡镇(街道)非物质遗产传承点。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末,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20亿元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5%以上;培育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

  第六节推进健康源汇建设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网络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源汇建设。加快医院规范化建设,完成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重点医院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扩建区妇幼保健院和区中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3所,新建或改建村级卫生室45所,全区医疗床位数达到800张,每千人均2.5张;区人民医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区中医院创建成二级医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健康管理、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构建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突出食品安全,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消费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两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七节统筹社会管理工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化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规范档案管理,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筹划建设区档案馆。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到2020年,全区村镇(社区)全部达到安全和谐型村镇(社区)标准。

  第十章完善保障措施,实现发展蓝图

  实施“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法治的引领规范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联系、组织、服务、引导群众的纽带作用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健全科学有效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切实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反对和纠正“四风”,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完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干部选拔任用、反腐倡廉等四项基础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意识,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问题严肃问责。

  ——加强纪律建设。严格落实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使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切实履行好“两个责任”,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对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决不放过,更不能放纵,坚决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惩治腐败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巡察工作。

  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提高我区法治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范围、权限和程序,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完善服务型行政执法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深入建设法治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引导普遍树立法治信仰,加快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褒奖惩戒机制,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健全司法责任制、阳光司法机制和司法为民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救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明确规划推进措施。本《纲要》提出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本《纲要》确定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发展医疗卫生、维护公共安全、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能力,确保实现;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效实施。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遵循各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的有机对接,避免各类规划各自为政、相互矛盾的现象,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改进与完善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使年度计划安排与规划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保持实施的连续性,形成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本《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介绍规划,让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