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工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源汇区党务政务门户网 www.yuanhui.gov.cn时间:2012-01-18 作者:

源汇区十三届人大五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会议文件(十五)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9日在源汇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姚云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团结拼搏,务实重干,圆满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2010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发展要务,着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们坚持扭住发展不放松,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以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带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9 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2.9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增长21.1%;财政支出6.69亿元,增长23.4%。特别是乡镇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8个乡镇办有4个荣获全市“十强乡镇”、“先进街区”。积极扩大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性举措,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引进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增长31.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增长31%。着力扩大消费。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政策,发放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1796万元,带动销售3亿元。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19.1%。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沙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鑫源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作用,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1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

  (二)围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学发展的主线,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了沙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大提升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平台支撑。新建10.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多功能综合服务大厅;架设双回电路8公里,铺设燃气管网12公里;新建成道路6条,对园区所有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启动了7条总长10公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职工公寓、餐厅、超市、卫生服务站等配套生活设施逐步完善,集聚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总投资5.6亿元的福祥纺纱项目建成投产,福祥工业园形成了年纺纱1.2万吨、织布7000万米、制衣600万件的生产能力;投资1.5亿元的大洲医疗器械项目试生产,新增20亿支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产能;豫中南汽贸物流城29个4S店和物流园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全区纺织、医疗器械、汽贸物流等产业初步实现了上下游配套、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制造设备研发、生产为主的广州兰格电气项目部分设备正在安装;以生产通信光纤设备、无线通信等高科技产品为主的上海乐通通信项目即将开工;深圳宝隆LED项目已投产,LED照明灯、数字显示屏等产品已投放市场。我区以新能源设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取得突破。新天地商业街区、大商新玛特、千盛百货等重点市场保持繁荣稳定,服务业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

(三)围绕城乡统筹,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局性举措和紧迫任务来抓,不断加大城乡建设和管理力度,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积极配合城市建设。服务全市城市建设大局,启动了西城区区域一期拆迁,完成了太行山路拆迁、漯阜铁路源汇段拆迁,实施了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和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拉大了城市框架。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编制了全区村镇体系规划和各乡镇总体规划,完成了空冢郭乡、阴阳赵乡的撤乡建镇,对大刘、阴阳赵镇区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提升了小城镇的形象和承载力。南关村、闫庄村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城乡管理再上台阶。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入手,将沙澧产业集聚区的清扫保洁纳入环卫处统一作业,并整合建设、城管、环卫资源,集中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定期开展综合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为群众营造了更加整洁、舒适的城乡环境。

  (四)围绕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努力保持粮食稳产增收。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800万元。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2.6万吨,增长5.9%。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万亩,新建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21个规模养殖小区,引进了厦门如意、寿光丰旺乐义等国内知名现代农业企业,新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畜牧、烟叶、优质果品、花卉园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加大,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庙王社区、井李社区、大刘中心社区、空冢郭社区建设快速推进,配套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4公里,新解决13个行政村、21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13座,顺利通过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区验收,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围绕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把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事业支出,千方百计保证干部教师职工工资和津补贴稳步增长,扎扎实实办好省、市、区承诺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和百姓盼望的事,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39元,分别增长10.2%和15.7%。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3500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576万元;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会化养老体制,荣获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区;提高五保人员供养标准,集中供养率达70%;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救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58个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配备了专职保安,校园安全得到保障。区中心医院主体竣工,农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卫生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3条背街小巷改造,城区群众出行难、排水难问题基本解决。建成了全市首家数字影院,新建农家书屋4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区,并荣获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六)围绕统筹兼顾,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标准化行政服务和电子监察四级网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加强与各社会团体的联系,决策水平明显提高。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对全区执法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和考核,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跨越,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搞好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强化安全隐患治理,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优秀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区和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区。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进万家”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建了良好环境,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有效解决了原办事处社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等一批历史遗留信访难题,全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国土、科技、人防、司法、审计、统计、监察、物价、应急、信息化、史志档案、民族宗教、老龄与残疾人事业、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0年工作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区“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这一时期,面对二次区划之初的困难局面,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复杂形势,我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适时把握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集中精力搞建设,攻坚克难求突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源汇区已发展成为实力提升、活力迸发、潜力无限的新城区,进入了蓄势勃发的崭新阶段。

——这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32.6亿元到59.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亿元到51.5亿元,增加了4.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9096万元到1.96亿元,翻了一番;税收占比由58%提高到77.2%;财政支出由1.98亿元到6.69亿元,增加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0.1亿元到20.9亿元,按可比价增加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亿元到49.7亿元,增加1.8倍。“十一五”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

——这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以建设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和滨河宜居城区为定位,坚持不懈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4.5:51.8:33.7调整为11:53:36。规划建设了12.6平方公里的沙澧产业集聚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1家,是“十五”末的4.3倍先后建成了漯河新天地、大商新玛特、千盛百货、家润多购物广场、家·盛世、中华名吃娱乐城等大型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了豫中南汽贸物流城、中储粮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现代物流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4%。粮食保持连年增产,亩产和总产分别是“十五”末的1.16倍和1.09倍。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发展蔬菜大棚4300亩,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1万余亩,培育出20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源汇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城镇化进入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区行政服务中心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框架不断拉大。高标准实施了乡镇镇区升级改造工程,大刘镇成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典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探索了一条农村迁村并点、建设大社区的路子。城中村改造成效显著,完成了干河陈乡干河陈村整村改造,拉大城市框架4平方公里,为全市城中村改造树立了典范。对35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全区乡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00公里,是二次区划之初的4.6倍,10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建成标准化农村卫生室102所,初步形成了以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为主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建温暖小区42个,解决了农村65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并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130元、15元提高到210元、70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累计发放“两免一补”资金 3400 万元,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农村学生课本费,新建校舍2.2万平方米全区学校教室全部实现楼房化,荣获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干部教师津补贴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7%。

五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五年的生动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的关键,以科学发展统揽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外部形势的复杂变化,善于从危机中把握机遇,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源汇特色的发展路子。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第三,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坚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与社会事业工程,迅速有效地拉动投资增长,积极主动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之策,用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快发展。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扩需求、保增长,又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后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十一五”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把握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各位委员,向全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源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发展的质量还不优,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工业仍然是发展的短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财政保障虽然得到增强,但困难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民生持续改善的任务依然繁重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和环境,特别是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我市加快推进“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为源汇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这一时期,我们既迎来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后发优势等难得良机,也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视挑战、克难攻坚,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更大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区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原经济区和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富民强区为中心,紧紧围绕早日实现全省十强区的奋斗目标,持续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源汇区建设成为漯河市乃至中原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优势区、商贸物流核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滨河生态宜居区、观光休闲旅游区,构建灵秀俊美的新源汇。

“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区面积扩大2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在指导原则上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新的发展时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战略任务,重点抓好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产业竞争力弱、城乡差距大等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深层次矛盾和各种瓶颈制约的不竭动力,把对外开放作为借势跨越、带动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不懈地开展大招商活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四是以富民强区为中心。坚持富民优先、强区为要,从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

站在新起点,展望“十二五”,今后五年我区发展的蓝图和愿景是:综合实力更加雄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前列。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商贸物流业优势进一步巩固,纺织、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产业主导地位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光缆通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发展更加协调。配合全市城市建设,新建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培育1—2个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一批农村新型社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居民收入实现翻番。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各位代表!《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及其说明已印发大会,请予审议。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望。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一定能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十二五”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三、2011年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四个突出”:突出清醒与忧患,突出主题与主线,突出统筹与运作,突出民生与民心。在工作着力点上做到“五策并举”: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升级转型,实现扩大需求、稳定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综合效果。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继续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坚持把扩投资与调结构、惠民生、强基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建设、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启动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项目。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休闲健身消费,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继续搞好企业服务。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抓好对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服务。深入推动产销对接,积极引导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准确把握宏观政策走向和市场变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科学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二)狠抓招商引资,以开放带动全局。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不动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变,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大招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国内外500强、央企和行业百强企业,深入实施“行业百强大拜访”和“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计划”,大力招引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项目投资向内涵式、效益型转变。全年新引进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深化项目大建设。继续实施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区级领导分包、一个单位具体负责的“一包一”责任制,强化服务,跟踪问效,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项目投产率。同时,加大土地报批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鑫源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沙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平台作用,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和融资保障。优化环境大保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限时办结制、代理代办制,推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严肃查处恶意阻挠项目建设、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营造全社会支持、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为抓手,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集聚区支撑力。全面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集社区服务、职工公寓、职工餐厅、休闲购物、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小区,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总长10公里的7条道路和配套设施,拉大城市框架3平方公里,支撑产业和人口集聚。全年进驻5亿元项目1个、亿元项目3个以上,完成投资2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突破20亿元。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市定“工业双百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曙光健士集团上市工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策划和运作一批关联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培育我区骨干企业群体。大力支持兰格电气、上海乐通通信、天泰工业园、深圳宝隆LED等项目发展,努力实现电子信息、新能源、精密设备制造产业新突破。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3.6亿元。引导重点市场突出特色和差异化经营,加快昌建外滩商业街区建设和中汇大厦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区核心商圈优势。促进豫中南建材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等传统市场升级改造,整合规范古玩、乐器、书画、花木市场经营管理。扶持现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现代物流、文化体育、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开源森林公园改造升级,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金凤凰假日酒店、时代公寓、银基商城等项目,争创全省优秀服务业特色园区。

  (四)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为中心,以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为保障,认真落实省、市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抓好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时尚之都”的目标,举全区之力,配合搞好高铁客运站建设、沙澧河开发建设、107国道市区段改造和人民路、交通路等重点路段改造等,为全市重点城市建设工程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一村一策”的原则,突出规划引领和安置房建设,全面加快南关、闫庄、挂刀营等城中村改造步伐,争取建成区内的城中村三年内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编制完成全区村庄布局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以镇区道路、供排水、集贸市场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就业、物流、资金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力争大刘镇进入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加强对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管理,新增1—2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突出供排水、垃圾清运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功能。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深化城区道路清扫保洁权和公厕管理社会化改革,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着力完善农村环卫保洁体制,建设文明、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继续抓好西城区区域拆迁和违法建设整治,加大对非法用地打击力度,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深化统筹城乡改革。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

  (五)抓好“三农”工作,夯实发展基础。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三农”投入,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不折不扣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区粮食稳产高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向果蔬花卉园艺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调整。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厦门如意、丰旺乐义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公里,新解决20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防汛与抗旱并举,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中小河道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培训农民工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加强涉农收费和价格监管,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六)强化增收节支,构建公共财政。坚持以经济发展涵养财源,更加注重税收可持续增长,大力培植骨干税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打造民生优先的公共财政。一方面,服务至上扩充财力。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楼宇经济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指导,认真落实优惠和扶持政策,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骨干税源企业和纳税大户,构筑相对稳定的多元化财源体系。强化税收征管,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同时,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进一步扩大可用财力。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财政惠民。围绕公共财政建设,从紧安排财政预算,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民生事业支出,扎实办好省、市、区承诺实事,确保干部教师职工工资与津补贴足额落实。进一步加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重点保证社保、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社会民生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在惠及民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无小事,民生大于天。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抓民生、促和谐、保稳定,努力让全区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新增小额贷款1800万元,大力扶持全民创业活动;定期组织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各类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强化社会保障。继续扩大城乡低保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大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就医、就学、就业、生活、住房、法律援助“六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步实现社会救助的经常化、制度化。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和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进城居民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加强科技和科普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为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保障。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实现全区行政村农村书屋全普及。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综合治理,构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重视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力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审计、统计、国土、物价、档案、人防、信息化等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项信访评估制,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工作,深入落实“五位一体”责任制,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以区消防大队为依托的应急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强化为民责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谋划改革发展、实施项目建设一定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现实受益者,树立勇于对人民负责、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合法权益。

(二)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注重调查研究,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做到不走错路、力争少走弯路。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建立完善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目标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三)坚持依法行政。牢固确立现代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建设理念,把依法行政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取信于民。

(四)注重求实求效。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突出运作,狠抓落实,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办就办成,干就干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财政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应酬和检查评比,凝神聚力、锲而不舍,谋大事、抓落实、求实效。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素质能力,增强服务意识。

各位代表!源汇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回顾过去,我们无愧于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深感机遇难得,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机遇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奋力拼抢;理想不会轻易化为现实,需要我们不懈奋斗。面对32万人民的殷切期望,面对沙澧乡亲的神圣嘱托,我们将保持清醒和忧患,勤勉尽责、不辱使命,砥砺奋进、踏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的现代化新源汇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