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源汇 > 部门风采

源汇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源汇区党务政务门户网 www.yuanhui.gov.cn时间:2022-07-27 作者:源汇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源汇区按照“调结构、优产业、提水平”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兴旺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一、明确规划布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多次组织农业部门、乡镇、村、龙头企业、新型主体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分析本地比较优势,树立全局观念,着眼农业长远发展,反复酝酿、精心谋划,明确全区“一环、两带、三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即:一环:漯河乡村振兴产业环线;两带:漯舞路农业产业带,唐江河休闲农旅产业带;三区:空冢郭智慧农旅产业区(三产融合区),大刘镇农业产地服务区(二产衔接区),问十乡精准农业示范区(一产升级区))。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统筹各渠道涉农资金大力扶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最高奖补资金100万元,扎实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

  二、发展特色农业,创建特色品牌

  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菌则菌、宜药则药、宜养则养”原则,源汇区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打破传统模式,做实“产业+”融合文章,突出发展优质粮食、蔬菜、林果、中草药、渔业“1+4”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优“米袋子”、丰富“菜篮子”、拼好“果盘子”、做强“一条鱼”,先后发展羊肚菌、中药材、蓝莓、阳光玫瑰葡萄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全区特色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渔业养殖面积8952亩,已形成了草莓、火龙果、蓝莓、葡萄、桑椹、无花果等休闲观光采摘园,打造了107桐树路、漯舞路、白马路、唐江河生态旅游四条特色产业示范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总体思路,依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和“十百千万”工程,明确“1+3+6”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目标(即:2021-2025年,创建完成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加强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体系。目前,全区已建设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家,正在积极申报市级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园区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三、深化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新活力

  围绕和谐相融生态田园,依托乡村生态优势、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全区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引导各乡镇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在空冢郭镇半坡朱村和大刘镇蔡庄村,依托邓小平、蔡永令革命事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刘镇大陈村陈氏家族墓原址上,恢复了御碑楼,建设了风宪堂,依托陈氏廉政家风文化,打造了全区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问十乡曹店村建设了村史馆,共设“四馆五厅”,被命名为市“百优”党性教育基地和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此外,空冢郭镇马店村依托“马店菜刀”非遗文化,大力发展“马店菜刀”文化产业,积极推动马店“满江红”文旅小镇项目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对全区的文旅建设投入,2022年源汇区在陶桥村投资700余万元建设了乡村振兴馆和国学馆项目,在宋庄村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可一次性容纳200余人的乡村大食堂。

  四、健全农业发展链条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源汇区转变经营理念,打破固有传统经营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流转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生产要素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带动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区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个、家庭农场2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0家;全区市级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重点,采取土地转让、农民入股、工商资本带动、政府协调等多种方式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联农惠农带农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组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营、集群发展,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促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初步构成了“三链同构”体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区已组建河南美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漯河石磨坊面业有限公司两家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和三剑客乳业联合体,联合体联结食品企业达到3家以上,仓储企业达到5家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50家以上,发展订单优质小麦5.6万亩,基本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五、建立全程服务体系,拉动农业持续发展

  围绕“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绿色发展目标,始终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作为核心任务,立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三品一标”认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坚持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发挥新型农技推广系统的服务作用,扎实开展农技推广项目,进一步完善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强农技人员联系合作社、联系大户、联系农业企业的“三联”工作,推广良种良法,经营名特优农产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引导、鼓励和帮助有申报资质、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品牌申报认证工作,扎实推进农产品商标品牌培育,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带动农产品结构朝着标准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调整转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区培育了澧河青虾、济道园梨等多个品牌,“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1个。

  六、盘活闲置资源,拓宽群众“增收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的就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久久为功。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突出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群众利益、深化改革相结合,持续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继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争取2022年度省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50万元,确定了大刘镇皇玉村、问十乡黄李村、空冢郭镇叶岗村3个试点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收益,利用经济强村带动经济弱村的方式,带动更多村经济抱团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收益。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不断推动政策、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向乡村汇聚,切实把发展要素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村集体固定资产上百万元、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富裕村”不断增多。

责任编辑:赵春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